7.4 一阶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
n个一阶线性方程组的通用理论
x1′xn′=p11(t)x1+⋯+p1n(t)xn+g1(t),⋮=pn1(t)x1+⋯+pnn(t)xn+gn(t)(1)
与n阶单个线性方程的理论非常相似。因此,本节中的讨论遵循与第 3.2 节和第 4.1 节中相同的总体思路。为了最有效地讨论系统 (1),我们用矩阵符号来表示它。也就是说,我们认为x1=x1(t),…,xn=xn(t)是向量x=x(t)的分量;类似地,
g1(t),…,gn(t)是向量g(t)的分量,而p11(t),…,pnn(t)是n×n矩阵P(t)的元素。那么方程 (1) 采用以下形式
x′=P(t)x+g(t)(2)
向量和矩阵的使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空间并方便了计算,而且还强调了微分方程组与单个(标量)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似性。
如果向量x=x(t)的分量满足方程组 (1),则称其为方程 (2) 的解。在本节中,我们始终假设P和g在某个区间α<t<β上是连续的;也就是说,每个标量函数p11,…,pnn,g1,…,gn在该区间上都是连续的。根据定理 7.1.2,这足以保证方程 (2) 在区间α<t<β上存在解。
首先考虑齐次方程
x′=P(t)x(3)
通过在方程 (2) 中设置g(t)=0得到。正如我们在单个线性微分方程(任何阶数)中所看到的,一旦齐次方程被解出,就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解非齐次方程 (2);这将在第 7.9 节中讨论。
我们使用以下符号
x(1)(t)=x11(t)x21(t)⋮⋮xn1(t),…,x(k)(t)=x1k(t)x2k(t)⋮xnk(t),…(4)
来指定系统 (3) 的特定解。请注意,xij(t)=xi(j)(t)指的是第jth 个解x(j)(t)的第ith 个分量。关于系统 (3) 解的结构的主要事实在定理 7.4.1 到 7.4.5 中进行了陈述。它们与第 3.2 节和第 4.1 节中的相应定理非常相似;一些证明留给读者作为练习。
定理 7.4.1 | 叠加原理
如果向量函数x(1)和x(2)是系统 (3) 的解,则线性组合c1x(1)+c2x(2)也是任意常数c1和c2的解。
叠加原理可以通过简单地对c1x(1)+c2x(2)求导并使用x(1)和x(2)满足方程 (3) 这一事实来证明。举例来说,可以验证
x(1)(t)=(2e3te3t)=(21)e3t,x(2)(t)=(−2e−te−t)=(−21)e−t(5)
满足方程
x′=(1411)x(6)
那么,根据定理 7.4.1,
x=c1x(1)(t)+c2x(2)(t)=c1(21)e3t+c2(−21)e−t=(2c1e3t−2c2e−tc1e3t+c2e−t)(7)
也满足方程 (6)。
通过重复应用定理 7.4.1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如果x(1),…,x(k)是方程 (3) 的解,则
x=c1x(1)(t)+⋯+ckx(k)(t)(8)
也是任意常数c1,…,ck的解。因此,方程 (3) 的解的每个有限线性组合也是解。现在出现的问题是,是否可以用这种方式找到方程 (3) 的所有解。与先前的情况类似,可以合理地预期,对于n个一阶微分方程的系统 (3),足以形成n个适当选择的解的线性组合。因此,令x(1),…,x(n)是系统 (3) 的n个解,并考虑矩阵X(t),其列是向量x(1)(t),…,x(n)(t):
X(t)=x11(t)⋮xn1(t)⋯⋯x1n(t)⋮xnn(t)(9)
回顾第7.3节,对于给定的t值,X(t)的列是线性无关的,当且仅当det X=0。该行列式被称为n个解x(1),…,x(n)的朗斯基行列式,也记为W[x(1),…,x(n)];即,
W[x(1),…,x(n)](t)=detX(t)(10)
因此,解x(1),…,x(n)在某一点线性无关的充要条件是W[x(1),…,x(n)]在该点不为零。
定理 7.4.2
如果向量函数x(1),…,x(n)是系统(3)在线性无关的解,对于区间α<t<β内的每个点,那么系统(3)的每个解x=x(t)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x(1),…,x(n)的线性组合
x(t)=c1x(1)(t)+⋯+cnx(n)(t)(11)
在证明定理7.4.2之前,请注意,根据定理7.4.1,所有形如(11)的表达式都是系统(3)的解,而根据定理7.4.2,方程(3)的所有解都可以写成(11)的形式。如果常数c1,…,cn被认为是任意的,那么方程(11)包含了系统(3)的所有解,通常称其为通解。方程(3)的任何解集{x(1),…,x(n)}如果在区间α<t<β内的每个点都是线性无关的,则称其为该区间的基本解集。
为了证明定理7.4.2,我们将证明方程(3)的任何解x(t)都可以写成x(t)=c1x(1)(t)+⋯+cnx(n)(t),对于合适的c1,…,cn的值。设t=t0是区间α<t<β中的某个点,并设y=x(t0)。我们现在希望确定是否存在x=c1x(1)(t)+⋯+cnx(n)(t)形式的解,该解也满足相同的初始条件x(t0)=y。也就是说,我们想知道是否存在c1,…,cn的值,使得
c1x(1)(t0)+⋯+cnx(n)(t0)=y(12)
或者,以标量形式表示,
c1x11(t0)+⋯+cnx1n(t0)c1xn1(t0)+⋯+cnxnn(t0)=y1⋮=yn(13)
方程(13)拥有唯一解c1,…,cn的充要条件是系数行列式不为零,该系数行列式即是在t=t0处计算的朗斯基行列式W[x(1),…,x(n)]。假设x(1),…,x(n)在α<t<β内线性无关,保证了W[x(1),…,x(n)]在t=t0处不为零,因此存在一个(唯一的)方程(3)的解,形式为x=c1x(1)(t)+⋯+cnx(n)(t),并且也满足初始条件(12)。根据定理7.1.2的唯一性部分,该解为x(t),因此x(t)=c1x(1)(t)+⋯+cnx(n)(t),证毕。
定理 7.4.3 | 阿贝尔定理
如果x(1),…,x(n)是方程(3)在区间α<t<β上的解,那么在该区间内,W[x(1),…,x(n)]要么恒等于零,要么永不为零。
定理7.4.3的重要性在于,它使我们不必检查感兴趣区间内所有点的W[x(1),…,x(n)],而只需通过在区间内的任何方便点评估其朗斯基行列式即可确定x(1),…,x(n)是否形成基本解集。
定理7.4.3的证明首先建立在x(1),…,x(n)的朗斯基行列式满足微分方程(见问题8)的基础上
dtdW=(p11(t)+p22(t)+⋯+pnn(t))W(14)
因此
W(t)=cexp(∫[p11(t)+⋯+pnn(t)]dt)(15)
其中 c 是任意常数,并且该定理的结论立即成立。方程 (15) 中 W(t) 的表达式被称为阿贝尔公式;请注意该结果与定理 3.2.7 特别是第 3.2 节的方程 (23) 的相似之处。
另一种证明定理 7.4.3 的方法是证明:如果方程 (3) 的 n 个解 x(1),…,x(n) 在一个点 t=t0 处线性相关,那么它们在 α<t<β 中的每个点都必须是线性相关的(参见问题 14)。因此,如果 x(1),…,x(n) 在一个点处线性无关,那么它们在区间中的每个点都必须是线性无关的。
下一个定理指出系统 (3) 总是至少有一组基本解。
定理 7.4.4
设
e(1)=100⋮0,e(2)=010⋮0,…,e(n)=00⋮01;
此外,设 x(1),…,x(n) 是满足初始条件的系统 (3) 的解
x(1)(t0)=e(1),…,x(n)(t0)=e(n),(16)
其中 t0 是 α<t<β 中的任意一个点。那么 x(1),…,x(n) 构成系统 (3) 的一组基本解。
为了证明这个定理,请注意定理 7.4.4 中提到的解 x(1),…,x(n) 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由定理 7.1.2 保证。 不难看出,当 t=t0 时,这些解的朗斯基行列式等于 1;因此,x(1),…,x(n) 是一组基本解。
一旦找到一组基本解,就可以通过形成第一组的(独立)线性组合来生成其他组。出于理论目的,定理 7.4.4 给出的集合通常是最简单的。
最后,可能会发生(就像对于二阶线性方程一样)系数都是实值的系统可能会产生复值解。 在这种情况下,以下定理类似于定理 3.2.6,使我们能够获得实值解。
定理 7.4.5
考虑系统 (3)
x′=P(t)x,
其中 P 的每个元素都是实值连续函数。如果 x=u(t)+iv(t) 是方程 (3) 的复值解,那么它的实部 u(t) 和它的虚部 v(t) 也是该方程的解。
为了证明这个结果,我们将 u(t)+iv(t) 代入方程 (3) 中的 x,从而得到
x′−P(t)x=u′(t)−P(t)u(t)+i(v′(t)−P(t)v(t))=0(17)
我们利用了 P(t) 是实值的假设,将方程 (17) 分离成它的实部和虚部。由于一个复数是零当且仅当它的实部和虚部都为零,因此我们得出结论 u′(t)−P(t)u(t)=0 并且 v′(t)−P(t)v(t)=0。因此,u(t) 和 v(t) 是方程 (3) 的解。
总结本节的结果:
- 系统 x′=P(t)x 的任何一组 n 个线性无关的解构成一组基本解。
- 在本节给出的条件下,这些基本解集总是存在的。
- 系统 x′=P(t)x 的每一个解都可以表示为任何一组基本解的线性组合。